前言

前言

 

 

历史只能在事件、服飾、语言这些相对客观的记录中做到盡可能地还原。但歷史人物的性格,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只能凭记录人的主观猜测。作爲後世,我們更是沒有辦法去證實幾百年前歷史人物原本的面貌。我们不能拿着史书来對過往歷史要求它能呈現出怎樣的狀態,甚至去否定一切帶有藝術加工過的現象和痕跡,畢竟歷史不是死讀書,讀死書。

明代人物的行为来源于历史,他们的一切动机僅僅出自現代人對人性的判断和考量。盡管如此,我們的想象和定義實際上並不能代表歷史的原貌。或許正因如此,歷史才賦予我們對其探究的更大魅力和意義。

不管怎樣,作爲明朝文化研究者與愛好者,我們都應該對這段歷史秉持不失偏頗的態度。在歷史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前提下,接納一個古時朝代的不同面,包容其他文化與「明文化」不同的矛盾與碰撞。

任何有關愛好的問題都可以熱烈,甚至激烈地去討論。但您熱衷的文化不是戰場,音量放大了並不代表就能夠贏。如果你愛它,你就應該有一個前提性的心理預期,它可以是讓你與他人的談論不歡而散,它可以是讓你有了容人之量。你或許有可能在無意中被代表為一個文化小圈子的形象和縮影,但我想您應該十分介意被人稱作“無腦的明粉”。

是啊,我喜歡的而你不喜歡,那又怎樣?你沒有錯,我也沒有錯,我們只是因爲彼此喜歡的東西不一樣罷了,但不代表我們就不可以求同存異。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某一個古朝代,有可能是因爲它們某人,某件事,甚至某件服飾……

我們都不能否認歷史本來就是承上啓下的關係,我們都需要正面去理解歷史,並且在這個探討過程中保持冷靜、理性、中立,不為“黑”而“黑”,不為“吹”而“吹”,這樣才是「尊重歷史原本模樣」的最好方式。

全球華人係出一脈,血濃於水。我們應該共同維繫和保育那些珍貴的史料,好讓後世的炎黃子孫可以為我們濃厚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。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是由我們中華兒女共同傳承,很多古跡、文物、歷史都是由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。那一切曾經存在,而當下已湮沒在時光的過往,它們都同屬于我們彼此承上啓下的印跡。

文化研究應該尊重歷史的原本,更應該公正而不失偏頗。我們不應該對研究歷史文化加入太多複雜的因素,更請大家僅僅以明朝文化研究愛好者的單純身份來到本站交流,謝絕將政治等敏感因素代入文化討論。

個人中心
今日簽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